2006年7月21日 星期五

廣州尋找老牌食府的故事: day 3: 潮州城酒家

早上起來, 也想試些其他的, 於是不去稻香飲茶, 反正好多人等位. 改去另一間酒店內的酒家: 潮州城酒家, 也不用等位.

然而, 不論食物的款式, 味道都技遜一籌: 香港太好了.


在酒店附近閒逛一下, 買了返香港的直通巴士票, 登上巴士回香港: 我愛的香港!

2006年7月20日 星期四

廣州尋找老牌食府的故事: day 2: 太平館

早上起來, 貪方便就在酒店內的稻香飲茶: 真是無話可說, 香港式管理, 環境, 食物均勝一籌, 那些什麼百年老店, 真是不用再提.

之後去了天河一帶閒逛, 去了書城, 天氣太熱了, 去了吃哈根達斯雪糕: 但總覺不如香港的好吃.

再去北京路一帶: 也為尋訪廣州的太平館老店:


太平館餐廳創業於公元1860年(清咸豐十年)。創辦人徐老高原在廣州沙面一外國洋行當廚師,善烹西菜。後自行在廣州太平沙開業,因地取名,首次掛出“太平館”招牌,成為廣州最早出現的西餐廳。徐老高特製的燒乳鴿、煙鯧魚及精製的葡國雞而名聞南粵,而徐氏後人所創製之瑞士汁亦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美食。歷史名人周恩來、蔣介石、魯迅等亦曾是座上客。由廣州發展到香
港,百 餘年來仍由同一家族經營。

在前半條北京路的熱閙區, 找不到太平館的蹤影, 原來太平館在後半條北京路較靜的地區.

廣州太平館的金漆裝潢, 顯得很 "娘"和無品味, 而且由本地集團經營, 早已不是原本的徐氏家族.

遺憾不能坐上層, 只有坐下層. 周恩來夫婦曾在此進餐, 好吧, 我們就點了一個總理餐, 一個總理夫人餐, 就吃周恩來夫婦一式一樣的菜式.

兩個人要百多元, 本地來說也不便宜. 然而食物平平無奇, 香港茶餐廳水準也不到. 招牌菜燒乳鴿, 比之大圍乳鴿也不如.

個女侍應又不懂變通: 當我們想叫一杯檸茶作餐飲, 點知佢指住餐牌說: "餐牌寫明咖啡或奶茶, 唔可以叫檸茶架!" 真係唔知好嬲定好笑!



除了幾大年前, 太平館曾在此經營過以外, 這間 "偽太平館", 根本沒有傳承了太平館的煮食技巧; 只是想借太平館的招牌撈一把, 質素根本不值一顧.

就如昨天去過的陶陶居, 蓮香樓, 都是偽傳統老店.

要吃真正的太平館乳鴿, 瑞士雞翼, 梳乎厘, 來香港吧, 那才是真正傳人所在.

2006年7月19日 星期三

廣州尋找老牌食府的故事: day 1: 陶陶居蓮香樓

早上由紅磡坐直通車往廣州, 到達廣州東站, 有酒店職員接往華夏大酒店. 酒店簡簡單單, 勝在較近地鐵站.

廣州地鐵經常都很多人, 很多人像是不用工作一樣, 真令人難以費解.


一出酒店出去玩, 就在地鐵站執到十蚊人民幣, 真好運!


出了地鐵站行一段路, 就是上下九路. 這裡以前也叫西關, 廣州有些錢的闊少, 都在這一帶 "白相" (借用上海話 "玩"的意思), 於是造就了這區一些懶有品味的茶樓食肆, 文人雅士在此飲茶灌水, 吟詩作對, 不亦樂乎.

上下九路兩旁, 都是廣州式唐樓, 很多還保留了民國初年的彩色玻璃. 只是今天實在太熱, 我們都沒有興緻細賞. 更可惜的是兩旁的店舖都是售賣一些劣質貨品, 很多店舖又把揚聲器開到很大聲, 本來可以營造一個高雅的環境, 現在卻變成一個低級叫賣場.

我們首先到了超過百年的老茶樓: 陶陶居.

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的陶陶居酒家,為廣州飲食業最老的百年老店,馳名粵、港、澳及東南亞地區。酒家裡裡外外古色古香,以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優質的菜點,成為文人墨客和演藝名人相聚的好地方,康有為、魯迅、巴金、薛覺先、白駒榮、伊秋水等名人,都曾留下身影。而康有為題寫的「陶陶居」牌匾,至今還懸掛在該酒家大堂之上。

陶陶居酒樓位西關第十甫路,於一八八○年(清光緒六年)開業,由黃澄波創辦。黃澄波去世後,酒樓生意不景,於一九二六年倒閉停業。一九二七年由金華茶樓的譚煥章、涎香茶樓的譚傑南、鎮海樓的陳伯綺、雲來閣的招貴遠、福馨酒館的關樂民等人接手經營。不久第十甫新開馬路,陶陶居作全面改建,一九三三年重新開業。當時的陶陶居,廳房雅致,廂房幽靜,西關一帶的文人雅士、粵劇界中人常到這裡聚會,不少人相親、納妾也在這裡進行。陶陶居在廣州市同行中經營獨一無二的白雲山九龍泉山水名茶,吸引了慕名而來的各地賓客。「文革」期間一度易名為「東風樓」,一九七三年恢復原名。

「陶陶居」雖然幾經裝修更新,換上中央空調和現代廚房設備,但至今仍保持古樸、雋雅的布局風格。大堂高懸著鎮店之寶──康有為題寫的黑底金字「陶陶居」牌匾。

陶陶居酒家樓高四層,仍保留著的滿洲窗,外觀為紅牆綠瓦、雕樑畫棟的建築,還有栩栩如生的浮雕,散發著耐人尋味的古韻。廳房寬敞明亮,陳設雅致,古色古香。陶陶居頂層有琉璃瓦六角廳,名曰「可觀亭」。據悉,原「可觀亭」牌匾早在「文革」間被砸掉,現在懸掛的新牌匾由中國現代著名書法家麥華三早年所寫。可觀亭是陶陶居的標誌。陶陶居門口門柱上鑴刻著當代書法家秦咢生手書的典雅長聯:「陶秀實茶烹雪液愛今番茗碗心清美酒消寒不羨党家豪宴;陶通明松聽風聲到此地瓶笙耳熟層樓招飲何殊勾曲仙居」。這副知名的長聯,顯出這「老字號」酒樓的大家氣派。

不少廣州市民一家大細來飲茶, 也要等位.

然而見面不如聞名: 一來根本無伙記得閒招呼, 點心都是自己出去拿, 點心的質素在水準以下, 連香港普通酒樓水準也不到.

號稱點心榚點並重的陶陶居, 樓下的餅點蒼蠅飛來飛去, 飽點賣相欠佳, 看見也不想吃.

真是有些大失所望.



吃過午飯, 坐地鐵去沙面. 一出地鐵站, 周圍是地盤, 要走一段路, 跟住一個鬼佬路人, 才找到沙面; 途中見到一個賣西瓜小販, 攞住把西瓜刀趕蒼蠅, 很是嚇人!

沙面以前是使館區和洋行區, 廣州又是最早開放給西方人居住經商的地方, 留下不少歐式建築, 形態雖美, 但保養欠佳.

我們行到累了, 走入白天鵝賓館過過冷河, 卻見到很多非常漂亮的中國小女孩, 大約只有兩三歲, 原來她們都是被遺棄的孤兒. 有一大班美國人很開心地抱起她們, 這些美國人原來是領養她們的夫婦.

這就是一孩政策的惡果. 為什麼中國仍發生這種事呢. 也好, 小女孩們去到美國, 就展開她們的新生.

同事突然從香港打來, 說女兒病了, 想我代她當值上班: 然而我身在廣州呢!

遊覽過沙面, 又坐地鐵回到西關, 在蓮香樓晚飯.

蓮香樓是一所過百年歷史,有著「蓮蓉第一家」的美譽的老茶樓,廣州店現址位於中國廣州荔灣區上下九步行街,她與陶陶居均是廣州僅餘的兩間過百年歷史的老茶樓。從這些老茶樓的興起,廣東獨特的飲茶文化漸漸成型。蓮香樓現時均在廣州和香港設有分店,雖然兩者在經營來說已經是脫勾,但也可說是同源異枝。

廣州蓮香樓創業於清光緒25年(1889年),原名連香樓,由於蓮蓉做得出色故易名為蓮香樓。初期的蓮香樓只做早上的茶市,後來茶樓盛名遠播,開始做晚市,和包辦筵席。蓮香樓的規模亦漸見擴大,在20世紀初,開始在香港設立分店。 蓮香樓在1910年(宣統2年)由當時廣州的「茶樓大王」譚新義收購重新集資,與股東們訂立《廣州蓮香樓合同》。 其後大陸經歷國民政府﹑日本侵華,和中國共產黨執政,公有制度令蓮香樓的股份企業蕩然無存,蓮香樓在廣州的經營亦遭遇到多番變遷。1993年被中國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1998年經貿易局批准為「國家特級酒家」。

初期的廣州蓮香樓裝修簡單,門面掛上「蓮香大茶樓」的木造金漆招牌。樓高三層。廣州蓮香樓曾經在新中國成立時和文化大革命後進行兩次大翻新。現時大廳中的窗花以滿洲窗框為特色,門廊亦顯出嶺南建築風格。

蓮香樓以蓮蓉食品出色以成名,蓮蓉包只在早市﹑午市供應,但其蓮子的香味撲鼻﹑蓮蓉入口幼滑,而且蓮香樓一直選用湖南的湘蓮作餡,湘蓮呈啡紅色,使製成的蓮蓉包的餡也是啡紅色,使食客大為欣賞。還有一些以蓮蓉作主題的特色小菜如雙蓮藕餅:(將蓮蓉混入臘,夾在蓮藕段炸成的特色小菜)。蓮香月餅更是廣州月餅的其中一個馳名品牌。

香港的蓮香樓在香港的蓮香樓原設有3間,現僅存1間於香港島中環威靈頓街160-164號(該店創業於1918年)。於1910年(宣統二年)一名叫做陳如岳的翰林學士,因品嚐了連香樓的食品後,大讚其蓮蓉做得出色,故書「蓮香樓」,提議將原本的「連」字上加上「草花頭」,連香樓自此易名為蓮香樓。廣州解放後,廣州蓮香樓進行公有制改造,解放初期,香港的蓮香樓每年都會派人到廣州一德路的辦事處派發分紅給各股東,後來因為政局動盪,不久跟香港3間蓮香失去聯繫。在經營運作上,香港的蓮香樓各自負盈虧。

然而親自品嚐蓮香樓的食物, 可說又再失望而回.

茶具故作古雅, 用慢火暖著茶壺, 然而好容易乾水, 那蒸氣也令人不適.

茶樓有庸俗的裝飾, 無視配合古雅的建築.

食物平平無奇, 只有那新奇的 "節瓜盎", 還算的式可愛.



我明白到, 經過幾十年的政治混亂和鬥爭, 原本的廣州飲食傳統已經消滅殆盡. 原來一脈相承的傳統, 根本就留在香港. 廣州的蓮香樓, 留下的只是一個古蹟.